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2025年衛生福利部《負責任AI執行中心成果發表會》系列文章3】

隨著人工智慧(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日益多元,如何將技術創新有效、安全地導入臨床現場,成為醫療機構與政策推動單位的共同課題。2025年4月21日於衛福部主辦的《負責任AI執行中心成果發表會》中,上午場由三家示範醫院分享第一線落地實踐的寶貴經驗,下午場則透過兩場跨界座談,串聯主管機關、醫院代表與業界廠商,共同探討制度建構、實務挑戰與法規創新。本文彙整全日重點內容,從現場回饋到治理設計,呈現臺灣負責任AI醫療應用的未來方向。

 負責任AI執行中心成果發表會活動現場 
圖1、負責任AI執行中心成果發表會活動現場

醫療AI落地不只是導入技術,更是治理的起點

在本次成果發表會上午場中,三家負責任AI執行中心示範醫院:林口長庚、奇美醫院與嘉義長庚,分別分享了AI應用導入與治理制度建置的實務經驗,展現臺灣醫療現場面對新興科技所展現出的積極行動力與制度應變力。

林口長庚由郭昶甫醫師介紹,院內成立「負責任AI臨床落地委員會」,由跨部門組成,監管與決策AI導入前審查、上線後監控及退場機制,實踐AI全生命週期治理,並以實際導入「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AI」為例,說明如何提升模型可解釋性、準確率與臨床效率。

奇美醫院則由劉忠峰主任分享該院發展預測式與生成式AI的智慧醫療發展,並聚焦於介紹本期以「透析低血壓風險預測儀表板」為實例之導入經驗與成果,透過結構化儀表設計與AI預警輔助,大幅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同時也落實九大透明性揭露與系統性資料治理。

嘉義長庚由蔡元雄教授說明如何從零開始,依序於院內建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智慧醫療委員會下設負責任AI臨床落地委員會、規劃設計AI醫療應用導入申請流程與試用審查機制,並以落實「跌倒預測AI模型」於全院病房的實務運行經驗實現減輕臨床照護壓力、提升病人照護品質的良好效益。

本次成果發表會案例分享之醫院於推動院內建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的過程中,不僅建置了完整治理架構,更進一步發展出一套可複製的標準化制度流程,這些制度的共同核心,是讓AI不只是進入醫療場域,更要成為安全、可信任的臨床夥伴,也為其他尚未設立AI治理制度的醫療院所提供了具體參考與借鏡,更完整呈現「制度導入即治理起點」的精神,呼應整場發表會「讓AI真正成為醫療好幫手」的核心理念。此外,本次計畫補助成立10家中心也均已在院方官網提供中心介紹、標準化文件與導入成果,作為全國醫療機構推動負責任AI落地管理的學習範例。

林口長庚醫院經驗分享

圖2、林口長庚醫院經驗分享

奇美醫院經驗分享

圖3、奇美醫院經驗分享

嘉義長庚醫院經驗分享

圖4、嘉義長庚醫院經驗分享

下午場兩場座談:制度設計與實務挑戰的雙向對話

在下午的兩場座談中,第一場由衛福部資訊處 李建璋處長及奇美醫院林宏榮院長擔任主持人,並邀請臺北榮總資訊室郭振忠主任、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盧鴻興副院長、新北仁康醫院 蔡秉晃副院長與土城醫院 游明晉副院長共同與談,討論如何在AI導入過程中兼顧資安保護、個資治理、透明性與生命週期管理,實踐負責任的AI落地管理。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回覆資安維護益題,聚焦AI運算環境中的資安維護挑戰。院方分享國內法規及ISO框架下的安全措施重要性,並採用資安分層控管策略,並強調模型進入院內系統前,必須通過獨立審查與風險評估流程,以確保不影響院內既有網路架構與資安政策。同時也建立了異常監控與通報機制,強化AI部署後的即時應變能力。

臺北榮民總醫院則從個資治理出發,介紹其在AI訓練資料管理上的完整規劃。院方分享如何落實資料去識別化作業、設計具層級權限控管的存取制度,以及對資料二次使用之認定與經驗,確保AI使用不逾越醫療資料倫理底線。結論亦強調,AI治理不能僅依賴倫理審查,而應逐步內化為醫院資料治理與AI管理的核心機制。

土城醫院分享AI生命週期管理與可解釋性透明化的落地經驗。院方介紹其在院內AI系統導入過程中,如何將「九大透明度指標」具體落實於推論畫面與操作介面中,讓醫師可清楚理解模型推論依據,提升實際臨床接受度。同時也建立模型版本控管與效能定期驗證流程,一旦偵測準確度衰退,能快速啟動停用、修正與再訓練機制,實現AI從上架到監測的全生命週期治理。

來自新北仁康醫院的分享則提供地區醫院經驗,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如何與AI廠商建立合作信任關係,並透過參照衛福部計畫指引,逐步建立起可實行的導入流程與內部治理制度。仁康也分享其導入初期面臨人力與技術門檻的實際挑戰,並提出透過盤點需求、選擇導入AI醫療應用策略及實際導入持續監督管理等階段實務,可供其他中小型醫院借鏡的彈性落地模式。

本場座談不僅彙集四家不同規模醫院的視角與經驗,也進一步揭示AI在醫療場域實際落地的多重挑戰,並從制度、技術與人力三面向共同探索可行的解方,為臺灣智慧醫療治理注入寶貴的實務能量。

第一場由衛福部資訊處 李建璋處長及奇美醫院暨醫策會前執行長 林宏榮院長擔任主持人,邀請高醫大附設醫院、北榮、土城醫院、仁康醫院代表與談(由右至左)

圖5、第一場由衛福部資訊處 李建璋處長及奇美醫院暨醫策會前執行長 林宏榮院長擔任主持人,邀請高醫大附設醫院、北榮、土城醫院、仁康醫院代表與談(由右至左)

第二場則邀請緯創醫學、睿傳科技、宏碁智醫等廠商代表,分享在「負責任AI監管框架」下的實務挑戰,包括如何依規設計可解釋性分析與九大透明性指標揭露,如何實施資料最小化原則與訓練資料去識別化處理,並與醫院建立明確的再訓練與下架標準​。同場也邀請食藥署吳亭瑤簡任技正,提出因應醫療AI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食藥署持續優化法規機制,推動如「許可證效期彈性核發」與「AI醫材預定變更管理」等制度,目的是提供一個既能鼓勵創新、又能維護安全的審查與監管環境。我們了解,無論是醫療現場的使用者,或是開發端的廠商,都期望在導入AI時能有更具彈性與可預期性的制度支持。而食藥署在AI醫療器材的管理上,關注的不只是核准上市,更涵蓋產品從研發、功能驗證到實際應用後的追蹤監控,全面落實全生命週期的風險管理。此治理架構亦期望與負責任AI執行中心的落地制度相互配合,共同強化透明性、可追溯性與持續監測機制。更期盼未來在AI治理的推動過程中,透過部會橫向協作與醫療機構的實務經驗,將法規制度與實際導入形成良性互動。

第二場由衛福部資訊處 李建璋處長及食藥署 吳亭瑤簡任技正擔任主持人,邀請宏碁智醫 連加恩董事長、睿傳數據 黃威達總經理與緯創醫學 余建志副總經理與談(由左至右)

圖6、第二場由衛福部資訊處 李建璋處長及食藥署 吳亭瑤簡任技正擔任主持人,邀請宏碁智醫 連加恩董事長、睿傳數據 黃威達總經理與緯創醫學 余建志副總經理與談(由左至右)

展望未來 從計畫到制度,打造永續AI醫療治理模式

資訊處 李建璋處長作為整體計畫的推手,也在會中提出規劃藍圖與期許,負責任AI執行中心計畫不應只是階段性的試辦,更是一個長遠制度的起點。隨著試點成果逐步落地,下一步將推動「負責任AI標章」制度,作為計畫退場後的重要接棒機制。透過標準化文件、透明化流程與審查評鑑制度的建立,不僅有助於協助各類型醫療機構持續導入可信任的AI應用,也能成為國內AI廠商產品導入醫療體系的重要指南與信任標的。他進一步說明,未來規劃標章制度之外,也規劃推動醫院評鑑與補助機制形成永續執行的支持系統,期望以此激勵更多院所主動導入、持續監管與優化AI醫療應用流程。他同時也指出,臺灣正在與國際接軌,包含TRAIN聯盟經驗交流與亞洲區的規範對齊,都將讓臺灣智慧醫療治理的成果,不僅在國內可持續,更能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夥伴。臺灣正透過以倫理、透明與實證為核心的治理模式,逐步實現AI醫療應用安全與可持續的制度化目標。

李建璋處長

圖7、李建璋處長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