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智慧醫療發展的浪潮中,各國面臨一個重大挑戰——醫學數據的取得極為困難。許多人工智慧(AI)模型往往只能使用數百至上千筆的樣本數據進行訓練,但當這些模型實際應用於臨床場域時,準確率往往大幅下降,影響其實際效能。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衞福部資訊處與台灣食藥署合作,率先在全國補助五家醫學中心建立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使醫療AI開發商 或是學術研究團隊能夠使用更大規模、更符合台灣人群特性的數據來進行驗證,提升AI應用的品質。
這項制度的設計由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主導,他參考國內外智慧醫療發展的現況與挑戰,規劃出這套全新的外部驗證體系。計畫涵蓋聯邦學習平台的建構、跨體系醫院的聯盟合作,以及採用最新的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標準,打造跨醫院的資料驗證資料庫。這些驗證中心向全球開放,無論是國內外的人工智慧產品開發商或研究團隊,都可以透過這些平台進行模型測試與優化。
上週,這項計畫順利完成期末會議,回顧過去半年的成果,各大醫院已成功建立使用國際FHIR標準的跨中心醫學資料庫,並搭建可支援聯邦學習(Federated Learning)的AI訓練平台。
台中榮總榮譽院長陳適安作為本次審查委員召集人,他表示,這項制度的設計可為台灣的智慧醫療產業打造一條加速發展的高速公路,大幅節省AI在食藥署取證的時間,同時也促進各大醫院的電子病歷資料應用,確保醫學大數據在倫理框架下發揮最大價值。
李處長幽默的比喻形容這項計畫:「如果把衛福部比喻成一個新車驗車中心,過去我們只公布驗車標準,但開發者卻找不到場地來測試車輛,導致驗證流程延宕。現在政府不僅訂定標準,更建立完整的驗車廠、測試環境與基礎設施,讓開發商只需按照食藥署的標準,在驗證中心提交產品,就能獲得完整的測試與認證服務,加速智慧醫療產品的開發。」
這套創新的外部驗證機制不僅在台灣是首創,在國際上也是突破性的嘗試。未來,通過期末考核的四家醫院將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吸引更多國內外的智慧醫療企業與研究團隊,透過政府的主導與民間的高度整合,幫助台灣逐步發展成為全球智慧醫療的創新基地,為醫療AI的發展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