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SNOMED CT TAIWAN 2025 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

SNOMED CT基礎介紹|臺北醫學大學 許明暉 教授

長期投入推動數位醫療智慧化的許明暉教授,今日化身為SNOMED CT 教授來為我們介紹SNOMED CT的基礎、架構與語意元素。SNOMED CT是目前國際上最完整、最具綜合性的臨床醫療詞彙系統,並且被廣泛應用在電子病歷、臨床決策和健康資訊交換等領域。許明暉教授多年前就很想推動SNOMED CT,但當時的狀態尚未能到位,但現在可以在這裡為各位講述SNOMED CT 並成為SNOMED CT國際組織的成員之一,許明暉教授感到非常開心和驕傲。

許明暉教授指出,過去健康資料的標準並沒有一個所謂的「黃金標準」,大家熟悉的ICD-9、ICD-10,它們比較像是「字典」的概念,只是為疾病提供一個代碼。但SNOMED CT跟它們不同,它不只告訴你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它也規範了你該如何表達。所以,SNOMED CT是一個綜合型 (comprehensive) 的系統,涵蓋了診斷、用藥、檢驗、程序代碼,甚至護理詞彙等所有醫學內容。這也是為什麼SNOMED CT雖然具有一定的複雜度,但應用價值極高的原因。

SNOMED CT 的核心有三個最重要的元素:

• 第一個:概念 (Concept)

每一個概念都有一個唯一的概念ID,類似於ICD-10的代碼,目前國際SNOMED CT約有35萬個概念,而且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概念有「原始 (primitive)」和「完整定義 (fully defined)」的狀態,是為表示其定義的完整程度。

• 第二個:描述 (Description)

這是用來解釋概念的文字敘詞,是讓我們看得懂的表達方式。一個概念可以有多個描述,包括一個完整指定名稱 (Fully Specified Name, FSN),這是其「證明」,具有一對一的唯一性。此外,還有許多同義詞 (synonyms),其中一個被指定為首選術語 (preferred term),是大家最常用的名稱。

• 第三個:關係 (Relationship)

關係用來描述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SNOMED CT定義了約100種不同類型的關係,例如「is a」(是一種)、「causative agent」(致病原因)等。這些關係形成了複雜的術語網絡,讓每個不同概念之間可以相互連結、定義。

圖一、SNOMED CT的結構

接著,許明暉教授又提出:SNOMED CT以階層式架構,將整體概念歸類為19個頂層大類,例如「身體結構 (body structure)」、「臨床發現 (clinical finding)」等。前面跟大家提過「臨床發現」是概念數量最多的一類,約佔總數的32%,每個階層的項目本身也是一個概念,形成一個可不斷延伸的樹狀結構。例如今天颱風,有些會寫颱風造成病人如何如何,這是歸在Event類別裡,SNOMED CT也嘗試去定義醫材、病人行走輔助器材以及病床號,這些會歸類在physical object類別裡。

圖二、SNOMED CT 階層式架構

另外Browser非常重要,SNOMED CT提供免費瀏覽器,可以去mapping不同的concept。

圖三、SNOMED CT Browser

人類的自然語言非常有彈性,當你把醫學詞彙編入彈性架構中,會發覺同一件事有很多方法可以描述,一個是free text,醫生會用的非結構化病歷。另一個是結構化病歷,答案只有兩個,是非題,必須把左、右或是正常、不正常標出來。所以在Mapping時,會有兩種作法,一個是Pre-coordinated,先把特定臨床意義的完整代碼code預先定義好,包含正常、不正常都定義出來,有專屬代碼,前後具一致性,但彈性就比較小。例如:將「正常右側二頭肌反射」以一個專屬代碼來定義。若是要保留彈性,允許使用者將多個基本概念組合起來,則為Post-coordinated。例如:以「二頭肌反射」、「右側」和「正常」三個概念來表達「正常右側二頭肌反射」,動態描述更複雜或特定細節的臨床意義。因此會發現上面兩種方法都在說明同一件事,故可用SNOMED CT去協助對應出來同一件事。

最後,許明暉教授再次對於加入SNOMED CT國際組織感到非常開心與驕傲,也提醒大家,隨著大型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的發展、ChatGPT的出現,醫生們常用的「自由文本 (Free text)」病歷記錄,也能被LLMs理解並轉換為標準化的SNOMED CT格式。也期許大家能透過大型語言模型學會與理解SNOMED CT,這樣我們在學習SNOMED CT就變得更容易了。

 

臨床術語系統與電子病歷的應用優勢|臺中榮總 潘錫光 醫師

潘錫光醫生從2011年回台灣後,就自費學習與推廣SNOMED CT。回想當年2005年去美國烏坦大學,發現美國極度注重醫療資訊的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其合作夥伴Intermountain Healthcare規模龐大,擁有大量臨床資訊及IT人員,可見美國早早就意識到基礎架構的重要性。因此,潘醫師在2006年回國後到中榮,並從2011年開始發展SNOMED CT。

一開始,先了解ICD與SNOMED CT的區別,ICD主要用於申報和統計,SNOMED CT則用於電子病歷,能精準捕捉與儲存資料。潘錫光醫師強調ICD精準度不足,有許多「未明示(unspecified)」內容,使電腦難以精確判斷病人狀況,而SNOMED CT 能精確代表資料,利於查詢與研究,還能整合不同系統,以標準化來統一內容,並透過Mapping處理不同系統。

圖四、ICD與SNOMED CT的用途目的與區別

為解決ICD-10代碼暴增問題,潘醫師設計了SNOMED CT為基礎的搜尋介面,醫師不需記憶代碼,輸入簡寫(如「Pro-E-Fusion」)後,系統會列出SNOMED CT,選定即自動生成ICD-10代碼供申報。此介面也具臨床決策支援功能(如提醒法定傳染病申報),並透過層次化呈現,增加醫師對疾病的理解深度,使診斷更精確。

並進一步在2020年,將電子病歷資料導入OMOP CDM架構,便於查詢底層資料、學術研究、商業智慧(BI)分析及生成臨床研究資料。例如,可精準查詢特定診斷組合(如心房顫動合併數位感覺異常)的病人數,甚至追溯用藥史。並透過管理機制,利用SNOMED CT把資源整合起來,將過去相關的都Mapping在一起,目前中榮也在開發臨床資料庫系統。

 

圖五、從臨床輸入到ICD-10申報,智慧化決策支援平台

圖六、OMOP CDM 與 SNOMED CT 整合:驅動臨床研究與智慧分析

 

近期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對通用資料模型(CDM)與訓練AI模型至關重要。FHIR處理即時問題,OMOP CDM整合歷史知識,兩者可共同訓練AI,並將結果回饋給醫師作為臨床決策支援。雖然LLM能處理自由文本(Free Text),但需大量GPU資源,且在診斷、治療方面,尚屬參考工具階段,可靠性仍待驗證。因此,最佳方式是建立混合模型(Hybrid Model),以SNOMED CT結構化資料「Fueling LLM」,可讓LLM更清晰、效能更好,同時結合FHIR的確定性資料與電子病歷中的文字記錄,是實現更精準資料分析的最佳方向,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圖七、FHIR × OMOP CDM × SNOMED CT 以結構化資料強化 LLM 的臨床決策支援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