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資訊處於2025年6月率團訪問瑞典,先行向瑞典數位健康局(Swedish eHealth Agency)及Karolinska醫院分享「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與「AI影響性研究中心」三大治理支柱,詳述如何協助臨床 AI 解決「落地、取證、給付」等三大挑戰。瑞典代表大為驚艷,稱此AI制度化落地實為創舉——歐盟與瑞典迄今仍在規劃階段,我方不僅已編撰三大類型智慧醫療中心技術手冊,還完成十家醫院試點,瑞典醫院表達希望將此整套架構全盤引進,作為Karolinska醫院乃至全瑞典的制度範本。
本次訪問不僅聚焦於電子病歷(EMR)與資料治理,更涵蓋 AI 臨床決策支援與領先歐洲的健康資訊整合經驗,期盼為臺灣次世代電子病歷與智慧醫療生態系建設,帶回可供借鏡之「瑞典模式」。
瑞典數位健康局(Swedish eHealth Agency)考察重點
- 瑞典數位健康治理架構
瑞典人口僅約1,050萬,卻連續多年名列全球創新指數領先國家。2014年成立的 Swedish eHealth Agency,編制約500人,涵蓋電子病歷、電子處方、資料標準化、AI 治理等全盤業務,顯示瑞典在數位醫療的治理投入完整;相較之下,臺灣對應任務僅由衛福部資訊處的兩名科員與一位處長負責。瑞典以「中央規劃、地方自主」雙軌並行的治理模式,調動充足人力與技術專才,為國家數位健康戰略提供穩固後盾;而我方則透過專案辦公室與法人協力機制,暫時支撐各項試點,但長期仍待「署級專責單位」的體制升級。
- 制度設計與地方自治的平衡挑戰
瑞典全境劃分為21個省(County),各省在醫療資訊系統的選型與運作上擁有高度自治,雖促進在地需求快速回應,卻對全國性資料標準化與平台整合構成挑戰。雙方共識:硬體或單一技術並非數位醫療成功關鍵,唯有先行完成「資料標準化」、再推動「跨系統整合」,才能為 AI決策支援等高階應用奠基。正如同語言少數民族須先統一共通語,才能促進跨群體溝通,醫療資訊若無統一語彙與介面,將難以發揮大數據與 AI 的最大效益。
圖一、衛福部資訊處與瑞典數位健康局(Swedish eHealth Agency)交流,Johanna Hellberg(左三)為瑞典數位健康局系統分析師/全科醫師/醫療資訊官
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人力與照護模式的啟示,打造世界級醫院
卡羅琳斯卡醫院在智慧醫療領域表現卓越,根據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評比,其名列第13位。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每年培育逾350位博士生,採分散式指導與臨床兼研究機制,營造出「每周二日臨床→其餘專注研究」加強知識創新的雙向迴路。臺瑞比較數據顯示:瑞典每千人對應4.3名醫師、2.1張病床;臺灣則為2.3名醫師、7.6張病床,顯示我國醫師工作負荷偏高。瑞典透過急性後照護與社區轉銜,將平均住院天數控制在五天以內,大幅解放醫療資源;同時他們運用AI 預測手術時間與優化排程,實現效能與品質並重。在卡羅琳斯卡急診中心的參訪中,每日443人次的急診量,在井然有序的動線規劃、單人病房隱私設計下,仍顯寬敞舒適。不僅體現以病患尊嚴為核心的重視,也反映出醫療建築規劃的設計哲學。
圖二、衛福部資訊處李建璋處長參訪瑞典卡羅琳斯卡醫院與Perioperative Medicine and Intensive Care, Managing director, Dr. David Konrad (左三) 以及Medical director Dr. Per Mattsson (左二) 以及 Dr. Håkan Björne (左一) 合影
歐盟健康資訊大平台(EHDS)銜接策略
瑞典預計於2027年完成相關法制與技術整合,正式接軌歐盟「歐洲健康資訊大平台」(European Health Data Space)。目前仍處規劃階段的核心課題,包括多源資料匯集、患者同意管理與跨境資料隱匿化處理。對此,我方分享了臺灣「核心資料群」(TWCDI)定義、AI 輔助資料標準化與電子病歷交換中心(EEC)運作經驗,以及 SMART on FHIR 平台與臨床決策支援系統的深度整合做法,獲得瑞典代表高度肯定。
未來展望:制度輸出與跨國驗證
臺灣正走在「訂標準(標準化)→建平台(整合)→生態系(應用)」的治理脈絡,並結合本土彈性機制,健全專責單位體制;將三大 AI 中心治理架構推廣至國際並深化國際夥伴關係。
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表示,智慧醫療的未來不僅是科技,更是「制度與價值觀的整體落實」。臺灣將以本次瑞典考察為契機,持續擴大公私協力、強化跨域協同,加速我國數位醫療整合機制建置,攜手產官學研,推動臺灣成為亞洲智慧醫療典範。